《小偷小摸危害大》说课稿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偷小摸危害大》。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理念,教学法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六个方面为大家说课。
一、教材分析
《小偷小摸危害大》是小学六年级《法制教育读本》第二单元《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中的一课。课文让学生通过读生活中的小故事,明白在生活中不经别人允许,私自拿别人或公家的东西,侵犯了物主的所有权,是一偷窃行为,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增长人的贪欲,从而造成很大的危害。本课内容是继上一单元体现我国法律中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由自己向他人,向公共社会的扩展。
二、教学理念
生活为基础,体验为主线
法制教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法律启蒙教育的有效途径,是重要的德育课程。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因此,我把“生活为基础,体验为主线”作为本课教学的基本理念。
三、教学目标: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本课是体现《未成年人保护法》“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宗旨的重要内容。同时,根据六年级孩子“自主性不断提高与认识问题的不深刻性”的年龄特点和德育课程关于三个围度的目标要求,我确立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偷窃就是小偷小摸,指偷拿别人或公家的少量财物;如果从不养成偷东西的习惯,将来就有可能变成大盗。
2、能力目标:能做一个不随意拿别人东西的守法的小公民,从而做一个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人。
3、情感目标:憎恶小偷小摸的行为,对有这样行为的同学用宽容的心原谅他,愿意真诚的帮助他。
四、教学重难点
其中我把情感目标:憎恶小偷小摸的行为,对有这样行为的同学用宽容的心原谅他,愿意真诚的帮助他确定为本课的重点目标。
而心理学告诉我们,道德行为是一种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和矫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我把能做一个不随意拿别人东西的守法的小公民这一能力目标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法学法:
基于对本课程基础的生活性认识,我在教学中将采用以下的教法:
活动教学法:以认知活动为突破口,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重视外显行为活动和思维内化活动的结合,促使学生由消极被动的接受向积极主动学习转化,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得以和谐发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把教材内容的语境激活,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教学方法。
与此相应的学法是:体验感悟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认知来源于他的主动建构。在本课中,我将通过活动和情景的创设,让学生经历一次法制教育的洗礼,经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促使学生主动完成小偷小摸危害大的意义建构。
下面看看我设计的具体的教学环节:
六、教学过程:
1、引入话题:
一开课,我就问学生:同学们,平时你都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有看过《今日说法》的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日说法》。欢迎大家来到今日说法的现场,首先欢迎来到这边的蓝色方队,同时也欢迎来到这里的红色方队,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案例。接着我为学生播放这样的案例:(播放课件)这样的开课,让所有的孩子都一起走进今日说法的现场,兴趣高涨;而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播放,引领孩子们一起走进法制教育的世界,让学生有感而说,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从而生成出一个新的问题:小偷小摸是违法行为吗?对青少年有危害吗?教师就此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
2、展开辩论。
根据六年级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可以知道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及法律常识的积累。教师揭示主题后,让学生展开辩论,他们唇枪舌战,各抒己见。在辩论中孩子们进行充分的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他们的思想得到碰撞,观念得到更新。